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武夷山方杰报道” 碧水丹山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说起武夷山的茶,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以金骏眉、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名闻遐迩。
然而,对拥有300多年深厚历史底蕴的“龙须茶”,龙须茶又名“束茶”,是用条形茶叶以彩色丝线捆扎成一束一束的茶条,形似凤尾、龙须。
龙须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记述。清康熙五十六年间(1717),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记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等”。并简述其采制之法云:“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据此记载,清初不但已有龙须茶名称,而且还有采制方法的介绍,由此推断,龙须茶至迟在明末清初就有生产,迄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在武夷山的晨雾中,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冬平将濒临消亡的龙须茶从历史尘埃中打捞,赋予其新的时代光华。
**古法制茶:一束龙须藏山河**
龙须茶制作需历经“三焙七揉十八缚”,尤以捆扎技艺最显匠心。清晨五点,杨冬平便踏着露水精选武夷菜茶一芽三叶,叶脉间需凝着昨夜山岚的湿气。他将700克茶青平铺于百年竹匾,手指如抚琴般掠过叶片,以古法岩茶工艺完成萎凋、摇青。待茶青呈现“绿叶红镶边”时,真正的魔法开始了——
取70克半发酵茶青置于掌心,杨冬平以红丝线为骨,先用线头固定茶束顶端,指尖旋转间将茶叶层层堆叠,形成鱼鳞状纹路。左手控形,右手施力,茶束渐成笔挺圆柱,末梢散作垂顺龙须。“力道重一分茶碎,轻一分形散,温度湿度都要刻进肌肉记忆里。”七道炭焙后,茶束蜕变为赭红色,冲泡时龙须舒展如游龙戏水,岩骨花香中沁着丝缕蜜甜。
### **孤守绝艺:从抢救濒危到重焕新生**
杨冬平创新性改良:在保留手工捆扎核心技艺基础上,设计出可调节温度的仿古焙笼,使炭火香更均匀;独创“茉莉龙须”,以福州传统窨花技艺赋予古茶新韵。2012年,他带着龙须茶赴京参展,外国客商惊叹“东方茶艺活化石”,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 **薪火相传: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为破解“人亡艺绝”困境,杨冬平在茶厂开辟非遗传承基地。他设计出“三维传承”体系:家族传承中,儿子杨傅超创新开发龙须茶文创礼盒;社会传承中,与武夷学院合办“龙须茶专班”,培养出26名持证技师;生产传承中,成立合作社统一标准,带动178户茶农增收。更将捆茶工序分解为12个教学模块,拍摄360度全息影像存档。如今,他的作坊里既有“00后”茶学博士研究茶树基因,也有老茶工用AI系统优化焙火曲线。
### **茶香致远:一盏龙须连古今**
在杨冬平推动下,龙须茶已从深山走向世界。G20峰会国宴上,龙须茶束在琉璃盏中舒展如敦煌飞天;故宫博物院将其列入“茶文化活态展”常设展项;年轻茶客更开发出龙须茶鸡尾酒、茶香烘焙等跨界产品。但老人最珍视的,仍是每年立夏举办的“捆茶大赛”——孩童们稚嫩的小手捏着红丝线,将武夷山的云霞雾霭与祖辈的智慧,一同系入绵延千年的茶脉。
龙须茶的制作技艺与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杨冬平说:“现在大部分龙须茶,准确说叫龙须乌龙茶,以前的龙须茶,以龙须绿茶为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他的《中国茶经》中写道,“龙须茶闽北各地有产,尤以武夷山八角亭为最”。因此,又名“八角亭龙须茶”。
继2022年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2023年10月,八角亭龙须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十批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至此2024年9月初,杨冬平经《香港经济网路传媒集团》旗下的《亚洲荣耀联盟中心》的考核,认定又喜获《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耀殊荣。
在暮色中的茶坊,杨冬平摩挲着祖父传下的铜制茶针,头春龙须茶静静醇化,茶香穿越时空,与康熙年间《武夷山志》中对“束茶如须,色若赤金”的记载遥相呼应。这束跨越三个世纪的龙须,终在坚守与创新中,舞出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身姿。。。